【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百年历史证明,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实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找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潮轮番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但都没有能够真正解决中国的时代课题。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迷信他人的经验,也不局限固有的教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和实践力量,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也就决定了它具有不断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与时俱进的固有理论品质。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攻坚克难,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就是因为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时代状况、同人民大众的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作者:董振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114/c40531-3233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