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下的汽车与机械二五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间,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学院先后获得了湖南省汽车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湖南省大学创新训练示范中心,今年又获得了湖南省汽车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教学平台的立项建设;机制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先后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汽机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已经开始正常运转,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F1方程式赛车、飞思卡尔智能车、本田节能车、iECar电动汽车、一团队等学生创新团体获得了校内外广泛关注,学生工作和本科教学目标考核都进入了学校的前5名;二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科研平台不断突破,十二五期间,学院取得了“机械工程”湖南省重点学科,“工程车辆轻量化与可靠性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车辆安全性设计与可靠性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突破,与湖南大学联合申报的“绿色汽车”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也获得立项支持,学院为理事长单位的湖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再制造分会获批成立,学院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至今为止,学院已有25位老师主持过国家级项目,显示了我院教师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良好发展势头,1 人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1篇文章入选ESI热点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授权18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三是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新增湖湘学者特聘教授1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学院新增博士教师16人,有6位教师获得出国留学基金资助,1位教师获得学校青年英才称号,3位教师获得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位教师晋升教授,9位教师晋升副教授。
各位老师,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差距与不足,特别是学院内涵发展上还急待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慢,教学改革推进不够实,专业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不畅、交流不足,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二是高水平科研项目缺少,科研方向分散,科研团队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向不明,科研成果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够,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学科平台的作用发挥有限;三是学院班子成员主动学习与思考不够,对学院发展的统筹规划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学院与政府、企业、社会、同类院校和广大校友的主动联系工作滞后;四是学院文化建设急待加强,学院机关工作作风需要改变,行政服务能力需要提高,教职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需要加强,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认真解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教育发展也同样进入了新常态,这就需要我们回归大学本位,注重内涵发展。2015年既是学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科学谋划“十三五”蓝图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超越。学院组织全体老师来这里开学院发展研讨会,就是想群策群力,凝聚共识,明确学院发展目标和任务,使得学院真正能够把握教育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十三五,全面深化学院改革,促进学院内涵发展。学院新班子组建以来,认真总结、虚心学习学院历届班子的成功经验,努力思考学院工作,等下各位副院长会就各自分管工作向大家汇报工作思路与主要措施。会议资料中提供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出国进修管理办法、关于推进教师工程化的原则意见等文件供大家讨论修改,也提供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新利官网开户 章程、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关于教育发展新常态的讲话等文献供大家学习参考。
各位老师,今年出现了很多热词:一带一路、工业4.0、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这些热词都试图让我们的强国梦更加清晰,但是它们,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又要为它们作些什么准备?在教育新常态下,学院又应该怎么样发展?特别是该如何科学定位并突显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我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学院现状进行了一点粗浅思考,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今天的发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对学院的影响;二是汽机学院现状分析,三是汽机学院发展定位。
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对汽机学院的影响
今年三月五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与以往信息化不同的是,互联网+的实质,是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传统产业,是要对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进行改造。它不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我们尤其需要思考,互联网+制造与互联网+教育会给汽机学院带来什么变化。
从互联网+制造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旨在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制造业新的制高点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在500余种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大而不强,如何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如何使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需要克服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减少,高水平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需要应对发达国家与东盟、印度和拉美等拥有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国家的双重挤压。
在这个背景下,今年5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和5项重大工程,就是希望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用三十年,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的制造强国梦。在这十大重点领域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与新能源汽车等给汽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能否抓住这一机遇,正在考验着我们在座各位的智慧。
当然,互联网+制造也给我们带来了冲击与影响,它需要我们从传统思维过渡到开放、连接、融合、自组织、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思维,它需要我们跨领域、多学科交叉去实现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从谷哥、百度、腾迅等IT企业与汽车厂商纷纷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就可以看出,仅仅在这一个研究领域,就已经突破了汽机、计通、交通、电气、物电等学院与学科的界限。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应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从互联网+教育来看,它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教师、学生与课堂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改变吗?学生的唯一学习方式是现实课堂吗?“课”的概念会改变吗?等等,从这些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看出,大学中的知识传授也许可以找到代替方式,但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学院需要尽力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作好准备。也有学者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90% 在课堂外,但是在大学里。这就提醒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作用?现在基于课时工作量的考核方式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这个方式有时甚至是一种误导,给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带来挑战。我们需要结合学校即将推行的新的定编、定岗、定责方案,建立完整的岗位职责,根据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教师成为导师应该是方向,研讨式教学将会是主流。我们应该推动更多一线老师加入教学治理,使得学生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学生辅导员的事情,因为学生内心其实更需要专业老师的垂青指导和情感交流。
从高考综合改革来看,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更加不可忽视。按现在先学校再专业的招生制度,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冷门与弱势专业的不足,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生源质量差距不会太大。如果改革以后按照先专业再学校的招生方式,专业作为独立的志愿单位将走上前台,接受学生的评判与选择,考生的视角将更看重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与就业前景。另外,学生在学校的专业选择权肯定会进一步扩大,明年我院学生自选专业的比例将扩大到20%,按学校计划到2018年将接近50%的比例,到时学院和专业的特色与文化将在学校的内部产生比较优势,学生人数在学校内部将有二次分配。学校当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将主要按学生人数切分蛋糕,一个专业的存在价值也在于学生,尽管现在我院部分专业的学生较多,老师们的工作量较大,但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因为我们得以生存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在于专业建设,何况我们还有二个专业一直都需要调剂才能满足招生计划。
二、汽机学院学科专业现状分析
1、学科现状:汽机学院1985年获得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点,2001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获得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获得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2012年分别获得“工程车辆轻量化与可靠性技术” 湖南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车辆安全性设计与可靠性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院十三五的目标:力争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智慧型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
2、专业现状:学院5个专业中,机制与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就业中制造业比例还偏低,领域也比较分散,就业单位质量也偏低,学生考研与出国留学的学生太少,从我们学院转出去的学生多于转进来的学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色不明显,未能与机械与汽车专业进行有效结合。
3、师资现状: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5人,其中:实验中心10人,工程训练中心13人,行政15人,理论教师77人。理论教师中博士46人,占60%;硕士14人,占18%;学士17人,占22%;教授14人,占18%;副教授33人,占43%;讲师30人,占39%;35岁以下13人,占17%;35-45岁27人,占35%;45岁以上37人,占48% 。职称、年龄结构都还比较合理,但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1)国际化背景教师偏少;(2)工程化背景的青年教师偏少;(3)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授偏少;(4)缺少领军型人才牵头的学科团队。
4、科研现状:学院这几年在科研上取得了一些进步,现有25位老师主持过国家级项目,为学院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研究方向有点分散,不利于学科团队的形成;面上项目偏少,特别是青年基金完成后再获面上资助的老师少。学院十三五的目标是,有40名以上教师主持过国家级项目。
三、汽机学院发展定位
通过十三五的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是省内同领域一流水平;国内同领域一流水平;国内知名;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还是国内…?学院针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付书记和洪书记来学院调研十三五规划时,也非常关心汽机学院在湖南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个人初步判断,从省内机械工程学科来看,学院应该排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之后;从省内车辆工程学科来看,学院排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之后;从省内汽车工程领域来看,学院排在湖南大学之后;从省内工程机械领域来看,学院排在中南大学之后;如果从省内路面机械方向来看地,省内主要就我们一家。以上分析表明:从特色立院到特色强院应该是汽机学院发展定位的方向,但特在什么地方呢?是特在行业?特在学科?特在专业?特在人才培养?还是特在学院文化?
如果学院要有特色,我们就必须能够很好地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学院的目标愿景是什么?学院的共同价值观是什么?学院的共同行为规范是什么?学院的院风、学风是什么?学院的办学宗旨、理念等等又是什么?这些也都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院特色的内涵建设则主要包括特定的质量水准,独特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社会口碑,丰富的无形资产以及特殊的识别符号,只有具备这些内涵,学院才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从类型上划分,特色学院则包括信念成就型、改革领先型、管理绩效型、科研卓著型、质量超群型和文化建设型等几种,我们需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去寻找从特色立院到特色强院之路,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通过办学理念成就学院特色,我主持学院工作以来,我深刻体会到,盯着几件特定的事情,少部分人的努力也许就可以做到,但学院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办学理念,就会出现学院工作“伴着文件转,随着会议走,跟着形势跑,依着领导变”的状况,只有先凝练办学理念再走向理念办学才是保证学院长远持续发展的治本之道。会议资料中提供了学院文化建设核心理念体系供大家讨论,也是学院班子想从文化建设入手统一大家的思想和共同愿景。
其次,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发展来保障学院特色,因此会议资料中提供了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教师出国进修管理办法、学院推进教师工程化实施办法、学科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供大家讨论修改。
最后,通过学科、专业与课程三位一体形成学院特色。如图1所示:学科、专业、课程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国家需求与社会需要决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会产生学科团队的科研项目需求,当这二者相吻合时,学科团队通过科研创造的知识就很容易转化为教学内容,毕业后的校友也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科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学科与专业就能得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如图中所示:国家需求与社会需要会细分成很多个行业领域,假设我们的毕业生和科研人员都聚焦在目标行业领域,则目标行业领域越集中,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就越多,我们的学科专业特色就越鲜明。
图1.学科、专业与课程三位一体以及学科专业特色的形成途径
回顾汽机学院的发展历史,学院在这一轮的发展转型与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领域,其建设的专业——汽车服务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学科方面,蒋仁言教授2014年在“质量、可靠性与维修”方向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长沙市汽车修理界的汽车电子方面的疑难杂症至今还在找袁翔老师来解决。
这几年,我们也经常听到关心汽机学院的人在问:为什么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与汽车产业红红火火,但汽机学院却好象发展不快呢?学院的发展与大家的期望产生了落差。我个人分析,从客观上可能有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汽机学院的二个主干专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其优势还在交通部原来所限定的“管、用、养、修”,这属于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范畴,而大家的期望更多是在设计与制造领域,这属于机械工程学科范畴,学科与专业都没有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定位。另一个原因是,交通行业特色很难内化成机械工程学科特色,汽机学院五个专业的就业都非常好,但我们在施工单位的毕业生,他的成长空间受限,专业忠诚度不高,他们都是在补学了公路桥梁专业知识后才走上了项目经理岗位,这也是这几年交通行业的很多单位对机制专业的毕业生有需求,但学生不愿意去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学院为湖南省路桥公司等类似公路桥梁建设单位培养了这么多学生,但学院几乎没有科研项目来自于这些单位。
各位老师,大学主要通过二种方式建立其声誉,一是通过18luck新利在线娱乐网 和社会服务建立起它在学术界和知识界的声誉,二是通过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在公共领域赢得更广泛的赞誉。实际上,大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因此,按照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关系,我们应该落实科研与教学的协同,使得高水平的科研支持高水平的教学。学院应该通过“一体两翼”的模式去促进学科与专业的协调发展,一是构建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通过人才培养特色去彰显学科方向特色,二是鼓励教师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特色学科方向去培养特色人才。我们坚信:只有为毕业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才能让社会知道他是新利官网开户 校友外,更进一步知道他是新利官网开户 汽机学院的毕业生,才能进一步强化学院的学科与专业特色。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从发展环境、定位、方式与发展动力四个角度定义了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提出了大学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需求驱动。认真学习之后,我理解,教育新常态的本质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回归大学本位。
为了实现汽机学院的目标愿景,按照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学院管理应该实现以下观念的转变,包括:论文更加关注他引数;专利更加关注转化率;科研更加关注与生产实际、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更加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投入;新教师引进更加关注国际化与工程化;人才培养更加关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环境的构建。坦率地讲,要实现这些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上下一起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结语: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讲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直觉是,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问题。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搭建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重要。
怀特海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他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像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专业特色可能会导致过度专业化现象,所以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育人比育才重要。
谢谢大家,以上学习体会与个人观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