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5日,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组织40余名学生前往中国援利比里亚竹藤编和果蔬种植畜牧养殖技术项目组(援利竹藤编项目组)进行文化交流与实践学习。本次活动由利大孔院中方院长周红专及部分教师带队,中国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非洲区业务负责人席峰、援利竹藤编项目组组长陈玉琼及组员热情接待。

中方院长介绍竹藤编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穿越时空的礼物
本次活动是利大孔院为迎接2025年“国际中文日”所举行的系列活动之一。竹藤编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元时期,竹藤编工艺就已经十分普及。通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传承与创新,时至今日,竹藤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一种的体现,已成为穿越时空的礼物。

藤编组专家介绍竹藤编技术

藤编组专家示范竹子的处理

学生体验编织竹藤篮子

手把手教做藤编家具
活动伊始,援利竹藤编项目组的专家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竹藤编工艺的发展历程,并展示了竹藤编技艺的基本技巧。学生们不仅观看了现场制作过程,还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编织技巧,感受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许多学生对竹藤编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想立刻报名参加竹藤编技术培训班。

活动参与人员合影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中国竹藤编工艺,还增进了他们对中国援利项目的了解。许多学生表示,这次交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工艺的精湛与实用性,也对中国文化和技术援助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利文化交流与技能培训,此次与中国援利竹藤编项目组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了双方在文化传播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互动。未来,孔院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让更多学生受益于中国援利项目的成果。
据悉,援利竹藤编技术援助项目于2007年启动。2024年,中国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承接第七期援助项目。项目组专家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向当地学员传授竹藤编织、果蔬种植、沼气开发应用等技术,帮助利比里亚民众利用本地资源制造本地产品,为实现“纯利比里亚制造”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文/黄宇 图/李阳 一审/周红专 二审/李颖 三审/张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