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我校在一办公楼五会议室召开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历史研讨会,为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擘画蓝图。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朝晖、张军辉,校党委副书记方琼出席会议。中国交通报社科教中心负责人,学科骨干教师代表、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回顾了数代长理人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奋斗故事,系统梳理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里程碑事件,清晰总结出学科在不同历史阶段取得的重大成果与贡献,并就学科发展定位、特色、优势及学科团队精神文化开展深入研讨。
会议认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自1956年创建以来,始终与国家交通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坚持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传承发扬“干事文化”和“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攻克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结构、材料、耐久性与可靠性等方面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工程实践问题,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思想、施工标准等,为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会议指出,新时代学科建设要把握三大方向:一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拓展学科边界,增强学科竞争力,助力新时代交通行业转型升级;二是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区域规划等为牵引,强化长寿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交通与智慧设施、智能运载工具与运用、交能融合与绿色交通、交通安全与综合运输等五大特色研究方向;三是着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提升学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撑能力。
据统计,近年来,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8项以及重大工程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16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35项,培养的一大批毕业生主导或参与京港澳高速、港珠澳大桥、青藏公路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成为我国交通建设主战场的核心力量。2024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优先支持与重点保障学科。
(文/刘飘逸 图/李泰儒 一审/涂道勇 二审/成华 三审/邱国良)